乐趣读 - 历史军事 - 大明文魁在线阅读 - 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

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

        潘季驯先是赠书(河防一览),再熬了鸡汤(自己当被张居正贬官),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,最后才透露让自己接替他为河道总督的用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平心而论,林延潮是十分感动的。但是出掌河道漕运总督,却没有在他意料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礼部左侍郎的身份,是可以直接入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算不能入阁,礼部左侍郎也可以晋吏部右侍郎,吏部右侍郎手握铨政,是一个镀金的好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河道漕运总督,林延潮却是没想过,因为这是外官。明朝还没有官员是以漕河总督入阁的先例,当然也没有翰林担任漕河总督鄂先例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没有这个先例,不等于说不能,手腕够硬的话也是可以改变规矩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个时空的万历三十八年,当时内阁只有叶向高一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叶向高虽与东林党亲近,但毕竟不是东林党的自己人,于是朝中就有人提议,要打破非翰林不得入阁的陈规,要从外官中选拔内阁大学士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野的顾宪成向叶向高,吏部尚书孙丕杨,推荐河道漕运总督李三才入阁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此举遭到了浙党的严厉反击,东林党也是出头为李三才说话,两党相互争执,最后引起了一场大的党争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李三才见事不可为,不仅没有入阁,还主动辞去了漕河总督之职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李三才是外臣,没有翰林的经历,所以他才如此费周章。但林延潮实不必如此,他也从未想过以河督入阁这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退一步来说圣意没有转圜,自己无法入阁,那么出任河漕总督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河漕总督与其他总督不同,虽不掌兵权,但是却是天下第一肥缺,并且掌握着大明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。

        说潘季驯说这些,林延潮也是有些进退两难,难以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无法入阁,那么河漕总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万一接任河漕总督,那么林延潮很可能会有失去入阁的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潘季驯就算向申时行推举自己,自己也不一定顺利担任漕运总督,但在此刻却是一个问题摆在了林延潮眼前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看向潘季驯道:“司空之青眼,学生实在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潘季驯一摆手道:“不是老夫非要找你为替手,只是探探你的口风,你先不用忙着感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差点翻了个白眼。官场上推举引荐别人,都是恨不得把人情做足,要你以后如何如何感激的,有你这样的吗?

  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勉强地道:“劳司空过问,这也是学生的荣幸。其实不瞒司空,学生这一次辞官是有苦衷的,陛下亲口与元辅明言,以后不会允许学生入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潘季驯点头道:“好啊,既然陛下不让你入阁,那你索性外放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闻言心底大骂,麻痹,我不能入阁,你居然这么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见潘季驯笑了笑道:“宗海,老夫是过来人,告诉你一句,就算入阁又如何,不得圣意的内阁学士,就是两头受气。而河漕总督乃封疆大吏,一方诸侯怎么也比看人脸色的阁老强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听了潘季驯的话,林延潮倒觉得说得一点也不错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当即道:“之前离京,学生早就绝了仕途之念。但蒙司空这一句话,学生若是拒绝,就是拂了司空的美意,没错,学生确是事功之心,不改此志。但是圣意没有转圜,司空若推举学生,学生怕是不仅陛下觉得学生辞官是出尔反尔,也是因学生的事而令陛下对司空有所看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潘季驯听林延潮这么说倒是点点头,然后道:“不错,经你这么一说,老夫觉得自己想的不周全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潘季驯顿了顿道:“也好,那么此事暂且搁下,你也是刚刚辞官,不如过个一年半载再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当即道:“司空的爱才之心,学生感激在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心底暗暗松了一口气,如此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进可进,退可退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林延潮向潘季驯长长一揖,然后与众人登上了座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临轩看着渡口上的潘季驯,心底感慨万千。

        接着座船南下经运河到了徐州,然后又于扬州泊船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朝的扬州,兼漕运,盐业之利,乃天下最繁华的地方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另一个时空扬州破城时,清军主帅收了徽州盐商汪氏兄弟的三十万两银子,他们恳请清军不要屠城,但是却没有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个时代,林延潮来到这座江南古镇,烟花古巷,脑中不是想起七十年后的一幕。

        船在扬州停泊时,往来樯橹如麻,岸上居民稠密,到处都是做买做卖的商人小贩,哪里都挨挤不开,以至于令船上的人都无法落足下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时代的扬州城有新旧二城,两城间间隔着小秦淮河,旧城则有两淮都转盐运使,以及府治,府学,而后来扬州人口增多,无数商人不得不住在城外,故而后来扬州知府也是出于备倭的考虑,建了新城容纳这些外人居住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旧城住的多是读书人,路上行人稀少,新城住的多半是富贵商人,商人要外出交际,所以新城是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让女眷留在船上,自己下了船后便去了新城,现在这新城也无法容纳更多的居民了,不少市井百姓又搬至城下居住。

        新城里有砖雕门楼,鳞次栉比的屋脊,小巧的绣楼。在这里十万家产的商人都是出不了头,只能算是小富而已。真正的大盐商们生活可谓奢华至极,各种吃穿用度不提,扬州最有特别的就是这里的风月产业,扬州瘦马更是天下有名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汝霖的儿子张岱在他书中记载里写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扬州为巷者九条。巷故九,凡周旋折旋于巷之左右前后者,什百之。巷口狭而肠曲,寸寸节节,有精房密户,名妓、歪妓杂处之。名妓匿不见人,非向导莫得入。

        由张岱的描述可知城里居民十分密集,连带着道路上拥挤不堪,路上行人接踵摩肩,历史上外国人来到扬州感叹于街道上人口之多,以为出了什么大事,但其实这一幕不过是居民的日常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行在在新城里,路上随处可见的鱼肠小巷里,不知住了多少人家,其中有不少名妓就居住于这样的巷里,必须有专人带路方能一见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有怀才抱艺,精通词曲的乐工乐师,也有为见佳人一面,散尽钱财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不过扬州不是属于他们,这里的繁华是属于城中那些盐商,宦官以及他的子弟,他们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。所谓‘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’大概说的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士性有相熟的红颜知己,也有想见而未见的佳人,于是邀林延潮与他一睹杭州繁华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当即拒绝了,而他这些学生早知道扬州繁华,心底也是按耐不住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林延潮想起七十年的事,虽心底感叹,也是同意他们出门,但天黑必须回到船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学生答允一声便离开了,而林延潮则与展明,陈济川打听后,却来到一处盐商的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没错,这家盐商就是梅家。

        梅家在扬州的宅子,远望去青砖黛瓦,与其他没什么不同,确实钱财到了梅家这地步,应该是要藏富不露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递上名帖通报后,门口的梅家下人脸色一变,然后立即入内禀告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久梅家大宅打开了中门,一名老翁,以及两位男子一并出门迎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两位男子有一人是梅侃,还有一人年纪略大他一些,看去儒雅至极,丝毫看不出是商贾之家培养出的子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时代越是成功的商人,身上儒气越重,当然这是儒商路线,为了方便与官场上的大员打交道,相反很多饱读诗书的官员倒是一副商侩的嘴脸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“老朽拜见部堂大人,得蒙光临寒舍,真是蓬荜生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延潮笑了笑道:“老人家言重了,我与梅兄是老朋友了,路经扬州顺道就来摆放,没有提前递帖,实在是失礼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者笑着道:“部堂大人如此贵客,我们梅家是盼也盼不来,何谈有什么失礼,部堂大人里面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当下林延潮到梅家府上作客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梅家乃是扬州最大的几个商家之一,梅家虽是盐商出身,但经营早已超过盐业。而且他们在官场还很有人脉,之前通过放贷给官员,可谓在官场上广结善缘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梅家最主要的靠山还是张鲸,这一次张鲸倒台,梅家依仗着过去经营布局,暂时还能维持住局面,但长久而言如果找不到新的大靠山,以他们现在这富可敌国的财富,早晚也会被人窥觊。

        故而林延潮专程来扬州一趟,就是为了招揽梅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换句话来说,也可以看作林延潮来扬州请梅家支持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大家刚刚一见面,话也不会说的这么明,彼此都是在愉快的寒暄聊天中渡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这老者自是梅侃的父亲,现在梅家的掌舵人,但年事已高已处于退二线的状态,而那年纪比梅侃年长的则是他的兄长,眼下梅家的产业多是由他们二人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眼下梅侃这位兄长虽不说话,但目光不时朝林延潮着看来,似乎在心底在掂量着什么。